17/08/2021

5步處理痛症 ~ 去吧!軟組織,去疤!

接續上篇,找到痛症根源了,就是要處理軟組織上的疤痕。那實際上要如何做呢?

第1步,觸診定位要正確:

就因為體內疤痕的沾黏是肉眼看不見的,所以觸診自然成為手法治療成敗的關鍵因素,若無法透過指尖敏銳的觸覺,把真正有問題的患部定位出來(包含深淺、範圍、緊繃程度),再多的治療理論都是空談;常聽到患者反映,坊間有很多聲稱專治筋骨損傷的人員,狂揉猛推半天,又燒又拍又打又掐,千奇百怪,患者也痛得哇哇大叫卻不見療效,說穿了就是這個道理。我總結要學會觸診,首先要找個有經驗又有耐性的人請教,如果沒有,能透過努力不懈的練習,也可慢慢掌握。

第2步,了解解剖軟組織結構:

治療師必須清楚明瞭身體的解剖構造,有助於配合觸診結果來判定損傷的組織到底是肌肉、肌腱、關節囊、筋膜還是神經。手法的部分,一般來說,舊患中的筋結條索組織,必須沿組織纖維橫向施力,像彈結他弦線,才可以鬆解一組組扭麻花一樣粘連的纖維組織;而新傷生成階段的疤痕組織,則可以順著纖維縱向理筋,增加延展性避免橫向粘連。

第3步,手法宜循序漸進、輕重得宜:

每個人對疼痛的忍受程度不同,手法應由淺至深、力道由輕漸重,逐漸找出個別可以接受的適當強度,儘量不讓患者感到劇烈疼痛因而用力抵抗,否則容易造成二次傷害。雖說患者本身往往最清楚自己疼痛的部位,但尷尬的是他們卻不知道按摩方向及該針對患部施予多大的力道,往往會有自己越按越痛的經驗。

第4步,見好就收,有次有序:

很多陳舊的疤痕組織都是經年累月積下來的問題,若範圍較大或較深層,應擬定治療計畫,因應位置不同,也要判斷處理的先後次序(例如常聽見坐骨神經痛,很多人只處理近屁股的痛點,卻忽略了在後背下面腰椎第五節的神經叢)一來避免引起發炎反應,二來更有效率。

第5步,時間沖淡一切:

還記得軟組織疤痕就如河流裡的淤泥嗎?鬆筋理筋手法如挖泥機,河水由濁變清需要的是時間,要靠身體的循環慢慢吸收或代謝排出體外。至於如何提高新陳代謝這最根本地決定健康的因素,預告下篇會談及。言歸正傳,這就解釋了,為何患者進行深層鬆解手法的當下,就算即時感受到舒解的感覺,但經過一天至兩天內會有一點難受不適,需要兩三天的休養,患部才見療效。當然,如果在患部加上熱敷或以遠紅外線加速排毒過程,則可大大減輕不適。

常見疑問Q&A

問:一般療程要多久?

答:針對不同患者的忍受程度,會決定不同的治療強度;怕痛或是容易緊張的患者以溫和手法為宜,如此一來要有心理準備,療程勢必延長。舊患亦比新傷需時更長。組織結構複雜程度也有影響,如大腿一大組肌肉比膝關節結構更單一,血液流量也較大,修復過程也較快。

問:治療之後那天會痛是正常嗎?

答:整體來說,治療結束後的局部疼痛好轉反應,若能控制在兩天以內是可以被接受的,可用熱敷減輕癥狀。但若發炎狀況持續超過三天,或熱敷後疼痛有增無減,則有軟組織二次傷害的疑慮,可改以冰敷止痛並及早處理。

本篇只討論軟組織疤痕所引起的疼痛問題。凡事應先經過審慎的評估,確認是否此以手法作治療;若患者的症狀起因於骨節機能失調或其他問題,盲目地在軟組織手法上下功夫,也就白忙活了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