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/06/2015

你痛了嗎?


剛剛在網上看到一則笑話: 

有一天,小明的媽媽牙痛,媽媽帶著小明去看醫生,醫生說:拔掉。第二天,媽媽的頭痛,媽媽也是帶著小明去看醫生,小明想:醫生會不會說把頭拔掉?!結果,小明就一直不讓媽媽去看醫生,所以媽媽的頭只能一直痛。

你笑了嗎?我就笑不出了,因為這故事正是大部份慢性痛症患者的最佳寫照。

疼痛是主觀的感覺,早於1968年疼痛處理專家Margo McCaffery首次提出一個在護理學界普遍使用的定義:「一個人說感到痛,這就是痛;他說痛仍在,痛就仍在。」(原文:Pain is whatever the experiencing person says it is, existing whenever he says it does)

這又是一個科學未能數據化系統化的題目。

即使用了大部份的身體檢測方法,可能很多時候醫生都說:

"正常,看不見有問題"

這時你會質疑:

"我有絕症嗎?我還是痛呀!"

通常確定你没有即時或隱藏生命危險時,要麼用藥物打發你(止痛藥鬆弛藥去水丸……一大堆),要麼叫你勤力做復健動作(很多人因此病情惡化),比較有良心的告訴你他們幫不到你,也有不少例子像小明的媽媽---"拔掉!"用外科手術不理三七二十一,哪兒痛嗎?割掉換掉就好了!結果没有改善或數年後復發的大有人在!

好消息是,很多時候痛症的根源在於軟組織的問題上,只要用適當手法找出根源,很多被標籤一定要做手術的案例經處理後,就可名符其實的"不藥而癒"了!

明天繼續詳談軟組織是甚麼及一些處理手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